每晚八点,当杭州城的灯火次第亮起,“朱炳仁·铜”的直播间也准时开启。镜头前,品牌创始人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多数时间身着笔挺西装,像一位严谨的学者,将一件件铜器背后的百年工艺与人文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。时而,他会抛开“传承人”的架子,配合着网络热梗做出各种搞笑表情和动作,用十足的网感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。时而又会身披长袍,扮作豪气干云的“乔峰”,为品牌献上一场极具戏剧张力的宣传。
在这个方寸之间的直播间里,他自由地在匠人、主播与大侠的角色间切换,让流传了百余年的铜艺,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“这件珐琅铜雕《霓裳天马》,是我们与常莎娜老师联名的新作,融入了敦煌元素的当代演绎。”朱军岷对着镜头娓娓道来。这个始于1875年的铜艺世家,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如今每晚都在上演着传统与创新的对话。
这正是“朱炳仁·铜”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生动缩影。作为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的守护者,朱军岷带领这个有百年历史的“新”品牌完成了从工坊到云端的跃迁。
昨天,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,在“AI赋能传统文化”的记者采访中,他把创业故事分享给了大家,通过深度应用互联网与AI技术,品牌在2024年文创板块实现纳税6000万元,以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,展现了非遗数字化转型的丰硕成果。
亮眼成绩的背后,是“AI技术+新媒体矩阵+热点运营”的三维发展模式。品牌将AI深度应用于设计生成、工艺优化全流程,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。去年巧妙结合“朱也天高考700分”热点,实现全网曝光约105亿次,9次跻身抖音热搜全国榜前十。
“这些武侠装扮不只是噱头,”朱军岷解释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形象,让年轻人感受到铜艺可以很国潮、很时尚。”品牌与常莎娜等艺术家的联名系列,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,又融入了当代审美,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。
目前,“朱炳仁·铜”已在全球开设6大艺术中心、230余家非遗生活体验馆,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到法国卢浮宫,都能见到这个百年品牌的身影。同时,朱军岷始终秉持“非遗带非遗”的使命,通过流量赋能“临安山核桃”等其他非遗老字号。
“每天晚上坐在直播间,我都能感受到互联网为传统非遗插上的翅膀。”朱军岷说。镜头前的每一次展示,订单后的每一个数据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:当百年技艺遇见AI技术,非遗不仅活在了博物馆里,更活在了每个人的生活中。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浙B2-20110366|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105105|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3120170003网络文化经营许可:浙网文[2024]1106-049号|工信部备案号:浙ICP备11041366号-1| 浙公网安备: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(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Copyright ? 2001 - 2019 Hangzhou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
杭州网(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